合理利用戏剧“人学”特征 激发素质教育内涵性

戏剧承担着教化之重任,不论是《白水滩》中“忍气吞声是君子,见死不救是小人”的豪义;还是《镇潭州》中“统领雄兵扫贼寇,灭却金人答圣君”的忠勇;不论是通过描写动荡年代《茶馆》的惨淡经营来映射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;还是《吉屋出租》边缘人物挣扎生活、热烈相爱的千人千面。我们作为戏剧故事的“阅读者”同时,也成为了戏剧活动的“参与者”。  

    人们本身对“故事性”的追求,让戏剧的受众更容易沉浸其中。小时候我们都经历过追着父母听故事的阶段。有听到喜欢的故事就央求父母一遍遍的持续讲;有每到故事关键会追问“然后呢”;更有和朋友伙伴分享“故事”,围绕故事进行讨论的行为。这一整组的行为动作就像是“接收信息——滤筛信息——价值认同——自我认同——他人认同”的社会行为。而戏剧,就是将各种“故事”搬到舞台上,将各种观点展列出来,将“教育”投射到更大的空间,完成由家庭到社会、由校园到公众的重要一步。

    戏剧的“根”是剧本,剧本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类,也具有文学作品特有的“蕴藉”属性。人们在观看戏剧等文艺作品时,很容易在“未尽之言”中不知不觉的接收到特定信息,完成三观的塑造。拿《狮子王》来说,最可怕的潜台词莫过于“因为你的父亲木法沙是王,所以你也必须是王”,这种阶级固化的意识,会不自觉的影响到观看者的判断,因此也更需要众多参与者不停的反思。

    戏剧教育是亲子、师生、同学多维度、多关系共同参与的,从选题大纲到剧本创作,从排练参演到舞美编排,从指导定案到共同反思。戏剧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思想碰撞,是在追寻真理路上的求同存异,是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积极解决,更应该是集合多种能力的知行合一。可以说,戏剧教育是素质教育最优的表达方式之一。

    也许在百年前,一名目不识丁的农人,在农闲时看了一场场的《说岳全传》,在外敌入侵的时候,能放下锄头,拿起铁刃,高唱着“为大丈夫者,临阵交锋,生而无欢,死而何惧”,以身抗敌。而在教育普及的今天,我们更应该看到,“戏剧”在启迪人心方面的力量。

学员:徐超群

分享到: 新浪微博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豆瓣

相关文章